【閱讀】透過《你拿什麼定義自己?》,思考生活、工作與人生

Wanda Lin
Aug 6, 2021

--

自行拍攝

適合誰閱讀

對於經營管理、教育有興趣、對於自己的人生感到迷惘、欲找到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關係、思索自己的人生是否有不同的可能性與意義。

起心動念閱讀此書的原因

起初,我是被這本書的書名吸引。該如何定義自己的這個課題,我似乎從來沒有好好思考過;我覺得自己好像一直被時間推著走,而沒有靜下心來好好捫心自問。此外,我對於工作、生活與人生之間的關係,以及經營管理的議題有興趣,因此我決定花一些時間閱讀此書。

你真的認識自己嗎?

不知道當你看到這個問句,有什麼樣的感覺? 對我而言,起初我的想法是: 我怎麼可能不認識自己呢? 我一定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啊! 但隨著時間流逝,我發現我真的不夠認識自己,原因是我不曉得自己到底打從心底喜歡什麼,而願意付出時間與心力努力追求。

韓第提到,心理學中有個「周哈里窗」(Johari window)的概念(見圖1) 。他人只能看到A和D的你,而你只能看見C和D的自己,至於B是對任何人都不開放的,這代表著沒有人能夠認識自己的全貌。因此,韓第認為,我們應該不斷窺視隱藏窗格B;透過不斷的探索,發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

自行拍攝(取自《你拿什麼定義自己?》)

教育的目標

組織不是一台人造機器

韓第結束在殼牌的工作後,因緣際會下得到前往MIT進修的機會,而後協助創建英國最早的兩家企研所之一,也因此他對於教育有一些個人的獨到見解。例如,他認為不論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都寧可教能教的東西,而不願去教需要學的東西

其實,這是韓第透過「管理」所得到的心得。他認為組織不是一台人造機器,而更像一個微型社會組織中任何事都可能改變,或是被人改變。因此,或許學校該教授的是軟實力,例如團隊協作、溝通力、創造力等;而不是一味地將像是「管理」如此活的學問公式化。

在MIT的收穫

而在MIT的學習歷程中,韓第認為其實他根本不需到這來進修,因為他明白大部分重要的概念,只不過他需要透過這個經驗,讓自己曉悟原來他早已明白那些概念。因此,他有了以下這些體悟: 我們在人生過程中都會累積一堆個人的學習體驗,然而多數時候,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擁有些什麼。有的東西卡在下意識裡,要使它們隨時應需要而發揮出來,就必須把它們拉進意識層面。

我非常認同韓第的想法。回想起我的學習歷程,我也曾有過不明白自己為何而學、學這些東西究竟讓我實質獲得些什麼的想法。但在後來的生活經驗中,我慢慢地感受到自己擁有些什麼,因為我能將曾經所學與當下的場景做連結。

此外,韓第認為教育最終的目標是「給人自我信念,使人能掌握自己的生命」。透過教育,我們學習新知、探索自己的喜好,也更加認識自己,最終走出屬於自己的路。

組織與管理

我蠻喜歡這本書的其中一個原因,在於韓第說的話非常真實,也極貼近現今職場上的樣貌。例如,他認為沒有幾個人會雇用說真話的人,原因在於沒有人能容得下揭發家醜的人。

此外,韓第提出如果一個組織存在互信,就不需要設定重重規定,到處安排稽查關卡與稽查人。他認為組織常花太多時間在確保本來該發生的事情確實會發生。因此,他主張假使大家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,也有能力完成,就應任憑大家自由地去做。

這令我反思,目前多數的管理者應是不信任員工的,否則也不會設立許多繁瑣的規定來管理整個組織。此外,這也令我思考,如何消弭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互不信任;還有假使取消所有繁瑣的規定,管理者是否仍能有效地管理組織?韓第的主張是否太過理想化?我認為這些問題都是非常值得去探討的。

管理很大的部分都是從做中得來的常識,每個人都必須各自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。反省自己所做的嘗試永遠是有用的方法,特別是自己犯下的錯誤。

工作、生活與人生

組合式生活(portfolio life)

韓第早在1978年時,即提出組合式生活(portfolio life)的概念。這個概念是說,會有越來越多人被迫或主動選擇成為獨立工作者,他們將不同的職業、客戶及工作內容組合在一起。當我讀到這個概念,我心想: 這不正是現今世界的趨勢嗎? 同時,我也讚嘆韓第的遠見。

韓第後來又擴大組合的概念,他把眾人從事的各項工作都囊括,包含「薪資工作」、「計酬工作」、「志願工作」、「學習工作」,以及「家庭工作」;得以看出有些工作有酬勞,有些則沒有。

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關係

韓第認為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」是個誤導人的說法,因為這個說法暗示著工作與生活是兩件不同的事。但組合式生活的主張為,生活大部分就是工作,有些單調無聊、有些非常有趣、有些有酬勞,但有些則沒有酬勞。

他認為,重點在於「工作的平衡」。我們可以適時地變化工作內容,使得「由工作組合起來的生活」更加豐富有趣。我認為這個概念蠻有趣的,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改變自身思維的方向。

試想,假使只扣除休閒娛樂時間(ex.玩遊戲、運動),而我們將學習、做家事諸如此類的事務也視為一項工作,那麼我們的生活真的是由各種不同的「工作」組合而成的。如此一來,其實再也沒有所謂的「工作」與「生活」之區別,只在於我們該如何拿捏各項工作的比例,使我們不會對於某項工作感到疲乏。

打造生命的第二曲線

起初,韓第發明西格瑪曲線(sigmoid curves,簡稱S曲線)理論,是用來解釋公司如何成長,而後可能如何失敗;這個理論也適合套用在個人的生命上。

韓第認為,我們必須學習察覺「A點」(見圖2)。我們應該在A點來臨前,就開始發展我們的「第二曲線」,去思考自己是否要開始新工作、新興趣等等,才得以發展我們人生中的另一個高點。

這時,你可能會想,那我們該如何發現「A點」? 韓第認為,「感覺舒服」是一個可能的暗示。當我們覺得工作和生活都非常順利、一切盡在自己的掌握中,這或許是另一種警訊。它提醒我們或許這一切的美好即將崩毀,是時候開始思考下一階段的新人生、新事業。

自行拍攝(取自《你拿什麼定義自己?》)

結語-不要害怕面對真實的自己

認識自己」跟「接受自己」都很難做到。

這是我讀韓第自傳中,極為認同的一句話。前些時候,當我意識到自己不夠認識自己時,我是感到失落的,因為我以為我很瞭解自己。即便失落,我並沒有放棄更加認識自己,因此我打起精神開始認真地認識自己。我開始與自己大量對話、上課、透過閱讀接受新概念,同時釐清自己的想法,想藉此更加瞭解自己。

嗯,透過做了以上那些事情,我發現我真的漸漸地更加知道自己的喜好、能力、對於未來的想法等等。但接下來又有一個新課題 — 接受自己。其實,這個課題並沒有比較容易;或許是因為從小到大的求學環境影響我的思維,當我發現自己並沒有想像中的優秀,其實我感到有些受挫。可是,我依舊沒有放棄,我選擇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強大。

雖然「認識自己」與「接受自己」這兩個過程是令我感到不舒服的,我很慶幸自己在還來得及的時刻開始探索自己、努力追求想像中的自己。

希望你們也走在更加認識自己、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路上

--

--

Wanda Lin
Wanda Lin

Written by Wanda Lin

A girl who loves writing, reading, and music.

No responses yet